借力鄉村振興的東風,如今,一個集產品銷售、旅游采摘、觀光休閑等于一體的甜美田園綜合體已在壽寧鳳陽顯露雛形。
產業帶動
助力農戶脫貧致富
“鳳陽壟畝競風流”,形象地形容了今日鳳陽產業發展的蓬勃之勢。
鄉村振興,需要新的支點,產業就是重中之重。鳳陽有著優越的地理條件,人們因地制宜,穩步發展茶產業,大力發展葡萄產業,并順勢而為,建設櫻花基地,舉辦全國山地自行車賽……當地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十里葡萄長廊,昔日的荒山禿嶺也變成了“花果山”。
2018年9月15日,首屆壽寧鋅葡萄豐收節暨第三屆鋅葡萄文化節在鳳陽鎮舉辦。來自壽寧縣各鄉鎮及周邊縣市的近千名游客、攝影愛好者,參加了鳳陽高山鋅葡萄采摘體驗、觀光拍攝活動,提高了鳳陽鋅葡萄的知名度,鳳陽鋅葡萄產業正蓬勃發展。
從2012年栽下第一株葡萄開始,鳳陽掀起了葡萄種植的熱潮,葡萄產業整體得到快速提升。4年前,外出經商的詹秀珠返鄉創業。當時,鳳陽鎮的葡萄種植產業剛興起,并建立壽寧縣千畝高優晚熟葡萄示范園區。詹秀珠敏銳地察覺到其中蘊藏的商機,一邊調查市場,一邊著手租種土地,嘗試經營起10多畝葡萄大棚。現在,念了4年葡萄生意經的詹秀珠已成致富能手,除了自家承包種植的50多畝葡萄園,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帶領50多戶村民,流轉了500多畝土地,以依靠新技術種植葡萄,每畝土地產出效益達2萬元。
如今,像詹秀珠這樣的種植大戶遍及鳳陽各村。近年來,鳳陽鎮黨委、政府一方面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實施種植優惠政策、提供種植財政補助、引導果農全面推廣葡萄避雨栽培和農業“五新”集成技術;另一方面通過品牌宣傳、廣拓市場、引進互聯網營銷,致力將葡萄產業做大做強,拓展群眾增收新路徑。
據統計,目前鳳陽全鎮葡萄合作社共計38家,葡萄種植面積逾萬畝,產值突破億元,成了富民的支柱產業,鳳陽也因此被譽為閩東“高山晚熟富鋅葡萄之鄉”。如今,鋅葡萄已經成為鳳陽的一個品牌,產品遠銷海內外,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主要途徑。
有了好產業,就有了扶貧新手段。
“先富帶動后富,讓困難戶也享受到葡萄產業帶來的甜蜜生活。”鳳陽鎮黨委書記梅春強說,這些年,鳳陽鎮“摸著石頭過河”,實踐總結出一套符合當地民情的扶貧模式。
“我有一畝葡萄園”產業扶貧模式正是其中的精華所在,織就了鳳陽脫貧“安全網”。
今年5月,鳳陽鎮在祥瑞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投資60萬元租下了30畝葡萄園,交由合作社托管,然后以每畝每年1萬元的收益分配給尚無勞動能力的25戶貧困戶。
“依托優質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針對無勞動能力、因災、因病等脫貧不穩定的重點貧困戶,由政府與葡萄種植合作社合作種植葡萄。”梅春強介紹,在這種托管模式下,貧困戶依托合作社就能夠獲得穩定的經濟收入。
“我有一畝葡萄園。”如今,鳳陽鎮的貧困戶們都能夠自豪地說出這句話。
和諧共建 營造幸福生活家園
產業發展欣欣向榮,齊整的小洋樓依山傍水而建,人們生活富足舒心。茶園蔥翠林立,一眼望不到頭。葡萄漫山一畦接一畦。櫻花、金銀花、百香果、獼猴桃各種花果都在這片富鋅的土地上“安家”,空氣中都是山間清新的氣息。
不入鳳陽,不知鳳陽到底有多美。身處鳳陽才會懂鳳陽人為何如此熱愛這方故土。
“鳳陽的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麗鄉村建設,更是讓各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鳳陽鎮人大主席徐肖良說,“現在的鳳陽,絕對會顛覆你對農村‘污水隨便倒,垃圾門口堆’的陳舊印象。”
生態美,更宜居,鳳陽村貌展新姿。
官田洋村是鳳陽著名的移民村。由于地處庫區,原本的平房極易被淹,該村在多年前已經完成了遷移。如今,村民們都住進了寬敞亮堂的新房。經過統一規劃,官田洋移民村的民房都是白墻黑瓦設計,與綠樹青山相映襯,分外美觀。除了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鳳陽鎮的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善。各村隨處可見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設備,鄉村里隨手亂扔垃圾的現象少了。
老有所依,樂有所依,是每個人向往的生活。該鎮不斷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各村都統一規劃了文體活動中心、文化休閑廣場、公園步行道、休閑長廊等,讓村民們閑有所去,玩有所樂。
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還要留得住鄉愁。傳統古民居、古村落的保護無疑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在劉厝村、天香村,一處處保護得當的古民居,與現代建筑融洽相處,錯落有致,顯得更加別致,別有一番韻味。
產業先行,帶動了鳳陽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口袋鼓起來的鳳陽人,在思想上也越來越富足。
“北戲飛歌消舊愁”,描述了當地人文娛生活的重要方式。拿起鋤頭是農民,穿上戲服是演員,這是鳳陽人對北路戲熱愛的真實寫照。近年來,鳳陽村民以及北路戲老藝人劉大金等熱心人士自發行動,力圖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民間文化遺存。他們先后籌資 600 余萬元,投入北路戲演藝基礎建設、團隊組建和后備人才培養培訓工作,為北路戲傳承與發揚注入了新生力量。
如今,北路戲已是鳳陽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張活名片,成為連接鳳陽與外界的重要紐帶。
不只是北路戲,近年來,鳳陽鎮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堅持文化引領,以節為媒、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通過舉辦北路戲文化節、農民豐收節等多元化、多模式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而隨著剪紙、國學等傳統文化的弘揚,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愈加豐富多彩,有了深深扎根這片土壤的力量與養分。
黨建引領 點燃鄉村振興引擎
昔日的荒山坡,如今已遍地都是葡萄種植園。今年鳳陽的高山富鋅葡萄又是一個豐收年。
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建引領。而葡萄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無疑與黨組織的作用密不可分。
2011年,返鄉創業青年繆文欽回到家鄉官田村,在村里試種了38畝葡萄。但靠自己一家一戶,形不成氣候。眼瞅著葡萄結了果,品牌、銷路難題一大堆。
怎么把葡萄做成產業推廣出去?繆文欽直犯愁:“之前當地群眾也曾零星種植過葡萄,但由于種植設施落后,管理不規范,市場價格低,發展十分困難。”要想帶著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就要引導村民改變觀念,搞特色種植,實行專業化管理,形成規模、打響品牌,才能走通致富路。
產業如何形成規模?組織協同發力。人心不齊,村委會站了出來;土地流轉受阻,村黨支部分頭動員;闖市場需要合力,行業協會建起了黨支部;種植需要技術,黨支部扛起大梁;產業鏈一路延伸,黨組織一路整合。去年,僅葡萄產業一項人均收入達4000元以上,該鎮所有葡萄種植戶都實現了脫貧致富。
曾擔任過官田村多年黨支部書記的繆義其對此深有感觸:“從當初的不足百畝到現在的近萬畝,鳳陽葡萄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黨組織的引領,離不開黨員的帶頭示范,如今家家戶戶種葡萄,村民收入提高了,村子美了,人心也齊了。”
產業發展到哪里,黨支部就建到哪里。在鳳陽鎮農業產業園區的黨群共建服務活動中心里,園區黨委書記和8個黨支部書記集聚一堂,哪個項目用地需要協調、哪個企業急需金融貸款、哪個合作社的農戶需要幫扶……一樁樁、一件件都在這里提出、討論、落實。這樣的碰頭會,已經成為常態。
2017年6月,鳳陽鎮農業產業園區被列入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目錄,園區現有各類農業企業31家,從業人員5000余人。
鳳陽以建設服務型黨組織為抓手,注重抓示范點建設,通過黨建引領、支部示范、黨員參與,以點帶面輻射周邊。在園區黨委陣地建設方面,通過整合資源,采取“1+1+N”的區域化黨建模式,設立1個園區黨委、1個黨群共建服務活動中心和村、企、社、協8個功能性黨支部,輻射帶動5000余人。黨組織核心引領,黨員帶頭當骨干,企業積極參與,園區發展快步走。
國家級山地自行車賽訓練基地、櫻花生態觀光基地、鋅葡萄連片種植、茶葉改良、櫻花基地……一個個產業項目先后落地,茁壯成長。
在黨旗的引領下,鳳陽全體黨員干部正以干事創業的熱情、動真碰硬的豪情、奮發有為的激情,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鳳鳴朝陽,正逢其時。產業格局優化、社會環境清新、人文風貌和諧,今日鳳陽,天時地利人和。鳳陽人正以昂揚的斗志,播種希望,升華夢想。
□ 王東東/文 劉巖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