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上畫的油扇被放在屋頂晾曬
寧德文化產業網消息 它從夏日的清風中徐徐走來,“素是自然色,圓因裁制功。颯如松起籟,飄似鶴翻空。”一柄油扇在手,流動萬般風情。當電扇、空調等產品壟斷市場、工業制品甚囂塵上之際,制作油扇這種傳統的老手藝宿命般地淡出人們的視野,無人問津。
福安年輕人小愚拍攝的紀錄片《最后的油扇》躥紅網絡,紀錄片用影像鉤沉歷史,掀起網友們的集體回憶,全國各地素不相識的人們也因此認識了這個在福安的小村鎮—官埔,有人猛然間驚覺,“這油扇不正是小時候爺爺奶奶哄我們入睡時扇的扇子嗎?”
油扇是當地 人婚嫁時的必備彩禮
現代化的科技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但未曾被忘卻的傳統依然在發揮作用。官埔油扇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清時期,當時,福安民間流傳民俗—但凡迎親娶媳,油扇是必不可少的禮品,男方需備好黃瓜魚等禮品,裝入紅布袋和“紅禮擔”,當地人稱為“送禮”,送給女方親眷。到端午節之際,女方回禮,娘家也要送“紅禮擔”給婆家,禮品中也必備油扇。
福安人這種婚后“送禮”的風俗,漢家人婚后送3年,畬家人婚后送1年。作為禮品贈送的油扇,送出時還有講究,其大、中、小等規格需準備妥當,以傳達一家老小數代同堂的寓意。
小愚說,在寧德福安、周寧、柘榮等地,每到端午節前夕,街上依然可見送“紅禮擔”的人們,五月初一“送節”的人家最多,這一天也是官埔村最熱鬧的時候。這種延續至今的風俗,雖然已不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般普遍,但仍有人們像信仰一般代代傳承,一擔擔的紅布袋和“紅禮擔”,從肩挑的歲月中走來,大大小小的油扇,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疼愛和母親對女兒的祝福。
油扇這一形象曾一度被人當成福安的標志。手里拿著油扇到外地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可能是福安人。當地的老藝人鄭鴻生回憶,唐山大地震后,村里還特意組織各家各戶趕制了數千把油扇送往災區,并在扇面上精心繪制衛生防疫的相關宣傳。
“小時候奶奶怕電扇風大,吹太久容易感冒,所以經常用油扇扇風讓我入睡。”在小愚的記憶中,油扇還和童年養蠶的一段經歷有關。那時候,他們會利用扇面破損的油扇或新買的油扇扇骨自制蠶絲扇,蠶絲扇以油扇的扇骨為基礎模型,把已經吐絲的蠶寶寶們放于扇骨之上,蠶寶寶們吐絲結網,待鏤空的扇骨被蠶絲完全覆蓋時,蠶絲扇便做成了。
“制作蠶絲扇,是福安70后、80后的集體回憶。”小愚說,如今使用油扇的人日漸稀少,只剩下民間“送禮”的習俗,在勉力支撐著油扇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