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童涵洞:隋代水利萬古流
寧德歷史文化之歷史痕跡⑤
作者:繆洪通 文章來源:寧德文化產業網 更新時間:2017-3-12 16:01:18
我要評論
核心提示:溪的北岸,是蝙蝠洞,七段涵洞與明渠相連,洞已干枯長滿雜草;南岸,清流汩汩,仍在發揮著灌溉之功用的是龍腰水渠。

考古工作者在霍童涵洞遺址實地考察。

這樣的巖壁,在千余年前沒有先進機械的情況下,被黃鞠及鄉人一個個突破。(圖片由蕉城區博物館提供)
寧德文化產業網消息 (記者 繆洪通) 兩段水渠,千年印記。
溪的北岸,是蝙蝠洞,七段涵洞與明渠相連,洞已干枯長滿雜草;南岸,清流汩汩,仍在發揮著灌溉之功用的是龍腰水渠。
千年流變,兩種宿命,但不變的是黃氏先人留下的文明之光與無尚榮耀。
回首1400多年前,辭職歸隱的隋代諫議大夫黃鞠領著一幫鄉人破除“看天吃飯”的宿命,斬“龍腰”、通“度泉”,燒巖壁、貫隧洞,最終修成了這兩段驚世之作。
沒有鉆頭,沒有挖掘機。他們用最原始但卻最富科學原理的火燒水澆法,開鑿出了堪稱史上罕見的引水隧洞。在造福后世之時,它也成為了閩東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最富特色的一個水利工程。
黃鞠,隋代的諫議大夫,一位來自河南的閩東水利建設的發端者。
遺址檔案
霍童涵洞主體位于蕉城區霍童鎮石橋村,始建于隋皇泰元年(公元618年)。由龍腰水渠和蝙蝠隧洞組成。
龍腰水渠亦稱“度泉洞”,原洞現已全部成為明渠。蝙蝠隧洞位于霍童溪北岸,該渠長700余米,由明渠與七段涵洞連接而成,保存基本完好。2001年1月,這兩處水利工程被定為隋代古跡,并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章錄入:孫孟沁 責任編輯:ndwsz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