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油師傅

果仁得上灶蒸一個晝夜

農歷祭灶前后,油坊開榨了
寧德網消息 (丁立凡 林耀琳 圖/文)
傳統手工藝
筆者來到福安潭頭鎮棠溪村探尋老油坊古老而又神奇的原始壓榨工藝。棠溪村位于交溪的上游。古時“溪遛船”可順著交溪逆流而上停駐于此,便捷的水上交通成就了舊日棠溪成為繁華的山區物資集散地,最多時,沿著溪岸坐落有二十多間老油坊,一些鄰近鄉鎮甚至泰順等地的人都將油籽送到這里加工。如今老油坊大多破敗不堪,僅存的油坊位于棠溪邊兩樹相互寄生的龍(榕)鳳(楓)呈祥古樹旁。
“砰,砰,砰……”
富有節奏的撞擊聲穿透棠溪村的上空。村里的人每每聽到這個聲音,都知道村里的油坊開榨了。
昔日棠溪村最令外鄉人眼紅的,就是漫山遍野的油茶樹。寒露一過,油茶就到了收獲的季節。從農歷十一月開始,鄉親們便帶著豐收的茶籽聚集到這里榨油,享受著收獲的快樂。老油坊臨溪而建,踏入油坊,昏黃的燈光下,漆黑的橫梁、古舊的碾車、樟木的油床無不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金黃的茶油寄托著農家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打油是個辛苦活,費時又費力

咿咿呀呀的碾車仿佛在訴說油坊滄桑的歷史

師傅修整稻草筋
老油坊榨油從選料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其中包括選茶子、曬茶子、磨坯、蒸坯、包坨、壓榨、沉淀七道工序。榨油得先用文火將焙籠里的榛果仁蒸熟。經過一晝夜的蒸烤,榛果仁被烘烤得冒著裊裊煙氣。接下來,就是將榛果仁用車碾碎。村里人介紹,古時的油坊是用流水供給作動力,后來村里有了電,開始用電動馬達帶動。榨油坊的發展也見證了棠溪與時代進步緊密相連。
果仁碾碎后得再上灶蒸一個小時。煙霧繚繞間,堅硬的榛果仁慢慢變軟了,木甑里漸漸飄出濃濃的清香。這時師傅正好歇息完畢,他把織好的稻草筋攤開放置一個鐵箍里,再將蒸熟的油料舀入,等料舀足了,裹緊稻稈,將油餅均勻地踩實壓成圓餅,再一塊疊著一塊交給打油師傅。
村里最老的榨油師傅陳柱波見證了棠溪村近半個世紀的榨油歷史。一到開榨季節,他就放下手頭的活計重拾榨油手藝。油坊里,他一邊麻利地用手托起茶麩餅裝入油床,一邊介紹:“以前榨油得從農歷十一月持續到次年的四月,村里人都提前把榨油的日期定好。今天張三家,明天是李四家,后天王五家,一季下來得榨100多擔茶籽,而現在,村里茶油種植面積只剩下幾千畝,一季只能加工30多擔。”
打油是個力氣活,全靠師傅掄開臂膀,用錘不斷敲打,使木楔擠靠夾板。漸漸地,榨油器的茶麩餅鐵箍上晶瑩剔透、色澤金黃的茶油開始滲透出來了。“滴噠滴噠”,茶油像雨絲一樣流進鐵油桶里。 我們目不轉睛地看著油師傅用這種原始的榨油方式榨取茶油,粗獷中帶著豪放,伴隨著“砰、砰、砰”的撞擊聲,簡直成了山村最樸素的交響。
老師傅說,一柄油錘9公斤重,榨一槽油要擊錘200多次,土榨油的手藝已經沒有人愛學了。隨著現代化機器榨油技術的出現,油坊只能勉強維持。
福安土壤酸堿度適中,榛子出油率高。手工壓榨的茶油油質清純,入口香爽,周邊的村民幾乎都吃棠溪產的油,還有很多外地人大老遠跑來買油,就圖個純手工制作。一些人認為,棠溪老油坊傳承至今十分罕見。它使用機械杠桿原理,設備和工藝一直沿用至今非常少見。老油坊里的油梁、磨盤、木滑輪、水磨車、油床等生產設備傳承幾十年,屬于物質文化遺產;而手工榨油的整套生產工藝則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它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是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文物,在福安極力發展旅游業的今天具有較高的文物鑒賞價值和旅游觀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