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錢扮戲 何暇納糧?
福安百姓有多喜愛平講戲?據明萬歷廿五年版的《福安縣志·風俗》記載,“亦有著云履而白領緣者,且喜雜劇、戲文。其諺曰:無錢扮戲,何暇納糧?故多以競戲相軋。”這說的是老百姓心目中,扮戲、賽戲比納糧交稅更重要。
福安平講戲的唱詞和對白都用地方方言,內容通俗易懂,其音樂具有南戲柔曼溫婉的鄉音,又吸收了戈陽腔“一人主唱眾人幫腔”即俗稱“掏聲”,而且其樂器中的“毛胡”“雙清”“魚鼓”“刀鞘板”等也極具福安特色,深受語系相同的閩東一帶群眾喜愛,其“戲路”頗為寬廣。
臨邑壽寧縣令馮夢龍著的《壽寧待志》也有相似記載,“大家有慶喜,好事者則于福安迎之,演戲纏頭俱出客席……”這足以見得明代福安民間戲班對老百姓的影響力。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出版的《中國戲曲志》中還記載有“三和順 ”“新長興”“留洋班”“新玉春”等清代福安平講戲專業名班,其中林聚利執掌的“新長興”最富盛名。其全盛時演職人員有54人,能演73本戲,戲路通達閩東北、浙南等地。
如今,遍布福安各鄉鎮的戲臺,每到喜慶節氣時便會開羅演戲,足以見平講戲對福安民間百姓的影響力。
幾經沉浮 青黃不接
曾活躍在福安民間的10多個平講戲班,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艱難傳承下來。新中國成立后,福安專區、福安縣黨政部門開始組織發掘、搶救、傳承“平講戲”。直到1960年,當時的福安縣政府為了發展地方文化,召集多個福安民間平講戲班的當家藝人,于當年3月成立了福安縣平講戲團,并采取“團帶班”形式開始培養新人。其排練的《草鞋公趕子》曾為全國首屆茶葉現場會獻演,之后的《斷橋》《采桑》《贈釵》赴省城匯演均獲得好評。“觀劇小評”劇照刊登《福建戲劇》1960年第三、七、八期封面,后被作為 “平講戲”代表作載入《福建省志·戲曲志》中。這一時期,新培養的一批新人還創排了《白云山上貨郎擔》《雙定牌》《 茶歌》等現代戲優秀劇目,并多次赴省、晉京匯演獲獎。
1961年,由于經濟壓力福安平講戲團解散,部分年輕藝人轉編到福安閩劇團繼續從事公辦文藝表演工作。而那些曾從民間召集的年長老藝人們則“下崗”返鄉,不少人選擇重操舊業,再次組建民間平講戲班。
曾經在劉洋村平講戲班的老藝人陳景春回憶當年感慨地說:“想當年我們平講戲繁榮昌盛的時候,雖然說不上家喻戶曉,但也算是廣為傳唱的,大家伙都能哼上幾句。那時候政府重視,老鄉們喜歡,咱們演得也起勁哪!可是后來,國家經濟困難,咱們這戲班子沒有了政府的支持,迫于無奈也只能解散咯。我們這些個老骨頭干不了其他,又愛戲如命,只能自個組個戲班,繼續演。”
直至上世紀80年代末,這些老藝人相續年老,再加外來多元文化的沖擊,福安平講戲逐漸被人們淡忘。這一斷,又是一個10年。
“那時候日子苦啊,大冬天的,寒風凜冽,為了掙口飯吃經常要擔著道具走上十幾里山路,到偏遠的小村莊里給人家唱上幾臺戲。每次到那里的時候手都凍得紫紅紫紅的沒有了知覺,都要喝口熱水,緩上好一會,身子才能暖和起來。就這樣,也還是吃飽了上頓愁下頓,能填報肚子,都算很不錯了。再后來,大家伙都愛聽流行音樂,咱這戲也演不下去咯。好久沒演,都有些生疏了。”今年 85歲的黃劍秋,眼角有些濕潤地回憶道。
技藝傳承 再放光彩
隨著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經濟、科技、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福安市委、市政府為了保護戲曲文化遺產,于1994年成立了“ 實驗劇團”,既演平講戲又演閩劇。
2005年,為了保護地方特色戲曲文化,該團開始專演平講戲,并由老藝人傳藝,培訓新傳人。并于2009年恢復“福安市平講劇團”,2012年改名為“福安市平講戲藝術傳承中心”。
2008年,正值全國各地挖掘和申報非遺熱潮,福安平講戲的挖掘與保護開始受到重視,原為福安閩劇團團長的劉碧生,在同團同事袁石明的支持下,著手收集沉寂多年的福安平講戲相關資料和物件。
“那時連件戲服都沒有,我們這些五六十歲的藝人幾乎沒聽過見過平講戲是什么樣個表演方式,現有記載的都是些劇目和曲牌,24個曲調都已經失傳。”劉碧生說,1986年到2008年這20多年間,曾經名噪一時的民間平講戲幾乎無人問津。而從事過福安平講戲表演的藝人們,如今在世的個個年事已高,對曾經賴以謀生的技藝早已淡忘殆盡。再加已有地方搶先成功申請平講戲非遺的情況下,申遺過程更是難上加難。
2012年初,福安平講戲被選入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到了2014年,申報國家級非遺時,福安平講戲本不在申遺名單內,在劉碧生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終于為福安平講戲爭取到了一個申遺名額。功夫不負有心人,備受三代福安戲人牽掛的平講戲于2014年底,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如今,福安市平講戲藝術傳承中心共有演職人員30多人,日前在晉中園、貴陽園輪番獻演的劇目《馬匹卜駁妻》是福安平講戲經典劇目,曾入選文化部精品劇目,講述了年過花甲的馬匹卜娶妻的故事。劇中的俚俗方言,生動詼諧,生活氣息濃郁,為國內外游客觀眾提供了精彩的視聽盛宴。
□ 本報記者 張穎珍 通訊員 鄭祖輝 鄭玉良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