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涵上金貝村一瞥。
寧德網消息(閩東日報記者 楊洋 通訊員 張中堯 文/圖)
背起行囊,走在鄉間小路,觀小橋流水,品熱情淳樸,享溫馨舒適……閑暇之余,到鄉村去體驗農家生活樂趣,已成為廣大市民放松身心的一種休閑方式。
蕉城區金涵鄉上金貝“中華畬家寨”、水韻九都水利風景區、三都澳斗姆風景區、霍童古鎮……近年來,蕉城區依托當地良好鄉村生態環境,立足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不斷引導特色村莊借助鄉村游的春風,形成特有的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踏上經濟發展快車道。
鄉土情結成旅游資源
隆冬時節,走進蕉城區金涵鄉上金貝村,舉目望去,一座座黑瓦白墻的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葡萄長廊曲徑通幽,古樹參天,井巷交錯,旅游開發特色十足。游客來到這里,總能體會到鮮明的本土特色。
徜徉在荷塘與森林之間,觀望白鳥飛翔,在樹下池邊垂釣,進果園采一捧可口葡萄,或在生態大棚菜園中摘新鮮瓜菜,再入住別具一格的農家客房,在蛙鳴鳥吟中進入甜甜的夢鄉……“在這里有童年的記憶,這次還帶小孩來制作畬家糍粑,對于我們是懷舊之旅,對于下一輩則是新鮮的體驗了。”市民鐘一昕與家人來到上金貝尋找那一份散落在田野間的記憶。
上金貝村是個純畬族建制村,過去,該村集體經濟薄弱,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2006年以來,蕉城區投入2000多萬元著力打造上金貝村“畬家寨”景區旅游品牌,開發建成景觀湖、攔河壩,原貌修復建文帝陵寢等景觀。如今,刺葡萄溝、油桃棚架、櫻花園以及畬族百草園等景點都讓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流連忘返,特色民俗活動更是廣受好評,至2016年到上金貝旅游的人數便已突破了百萬大關。
回歸自然,感受大地脈搏,找回兒時記憶,體會鄉土深情,鄉村塑造了一代人的記憶。“如何讓人氣轉為商機,讓旅游資源轉化為經濟來源,這是我們村兩委一直在思考、探索的。”上金貝村黨支部副書記蘭文乾說,早在2007年,村兩委就組織十幾名村民參加廚房培訓班,希望通過旅游業帶動農家樂等其他產業發展,以此提高當地群眾收入,為村民提供一條致富的道路,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可持續發展。
29歲的鐘金輝得益于上金貝村兩委組織的廚師培訓班,如今在上金貝村經營“金貝農家樂”餐廳已有八年,目前每月收入有近2萬元。“自家餐廳一次性可容納70多人,節假日來就餐一般都要提前預定。”鐘金輝表示,村里另外2家農家樂餐廳也是這般場景。
隨著畬鄉旅游形式的多樣化發展,上金貝村“旅游+農業”的體驗式旅游方式愈加成熟,相繼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中國生態文化村、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等。下一步,上金貝村兩委還將準備投入200多萬元開發一條爬山步道,以此增加游客游玩體驗感。
石后鄉小嶺村油菜花田游客如織 (資料照片)
鄉土節慶引游客體驗
“到赤溪插秧去。”2018年赤溪鎮首屆農民趣味體育運動會精彩上演,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與,為蓬勃發展的鄉村旅游添了一把“火”。
活動當天,掛牌接力、插秧比賽、五谷歸倉、搬運柚子、扛甘蔗接力、保苗抗旱、拔河比賽……一個個充滿“鄉村氣息”、貼近農村生活的競賽項目,讓游客們應接不暇。“今天的活動與平時的運動會大不相同,很有鄉村特色,特別是插秧比賽,幾乎就是以前農民生產勞動的場景再現,非常有感染性。”特意從城區趕來觀看運動會的游客黃菊芬說道。
“這些項目都是根據平時生產生活特點設計的,既有競技性又充滿趣味性,鄉土味十足。”赤溪鎮群眾吳前高興地說,“過去咱們哪有運動會?這幾年鎮里旅游發展有了新思路,原來這些平時司空見慣的生產活動也能玩。”
據悉,本次農民趣味體育運動會旨在打造一個定期舉辦的農事、農耕、農俗趣味賽事,并基于赤溪鎮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的身份,多角度宣傳推廣“鄉土節慶+鄉村旅游”新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力。在活動舉辦期間,還有文藝表演、5公里歡樂跑等活動同步開展。
鄉土節慶攪動民俗游,用土味掙人氣,這是蕉城鄉村旅游的亮點之一。元宵節舞碗板龍是蕉城特色的文化習俗之一,每年都會引得許多自駕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前往,帶動當地鄉村游的火熱。“舞碗板龍是家鄉最熱鬧的活動,一些在外的村民即使春節不返鄉,元宵節一定要回鄉慶祝。”蕉城市民李恒說。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曾經在山野鄉村頑強生長的民情民俗,正悄悄走進現代生活,而充分挖掘包括傳統農耕文化、鄉土文化知識、民族文化遺產等傳統“三農”旅游資源,運用市場行為給民俗節日、民俗文化注入富有活力的元素,則是盡快提升和發展民俗旅游的有效途徑之一。
鄉土文化為鄉村鑄魂
“蕉城的每一個小鎮建設都體現了不同的文化,每到一處都有不同的體會。”趁著元旦假期,浙江游客馬兵把蕉城的特色小鎮玩了個遍,對于閩東鄉土文化又多了幾分了解。
歷史文化名村文峰村,曾孕育了兩位響當當的人物—— 一位是宋末元初聞名于世的著名天文學家、理學家、教育學家陳普,另一位則是清代愛國戍臺名將黃禮鉁。村內保存有陳普祠堂、黃禮鉁將軍舊居、仁豐書院舊址、舉人宅等多處歷史舊址,在修繕保護過程中,當地人用這一文一武兩位名士的赤子情懷,和著這個村莊的悠悠古韻,彈撥出了最綿長的音律。
走進洋中鎮東山村,隨處踩一塊石板,就會觸動一個時代。黃墻黑瓦與紅木門窗構建的民居,讓街道如明清小巷,流連間仿佛可聽“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小城故事”……“一鎮一風情”,鄉土文化的延續,讓人與傳統不再疏離。
走進霍童古鎮,贊不完的傳統作坊、能工巧匠,驚不斷的霍童線獅、中華絕活,滾茶珠,舞線獅,聽彈唱……這些從明朝至今盛開了幾百年的光景,雖是舊時模樣,卻仍拒絕凋零。
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已成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的今天,鄉村的綠水青山已是人們尋求“詩意棲居”理想之地、健康養生的歸宿之所,鄉村中那些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田園村落、特色小鎮將成為新財富積累的落腳點,鄉村成為井噴式消費之地。
為此,蕉城區進一步摸清家底,發掘鄉村文化資源,把每個村讓人印象深刻的民間故事,可以展示鄉村風采的非遺表演項目,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具有特色的傳統節慶,讓人難忘的傳統風味小吃,令人有所觸動的歷史人物,體現傳統價值觀的族規家訓等挖掘出來,這些獨特的文化資源,不僅成為鄉村振興的內在品質和文化氣質,成為村民們永遠守望的精神家園,更使“鄉土文化”成為“鄉土經濟”,帶動老藝人和剩余勞動力就業、促進群眾增收、拓寬致富路,擴大文化消費、激活全域旅游,為鄉村振興積累起雄厚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