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平湖木貼畫——張雅平木貼畫《守望》。
寧德文化產業網消息(閩東日報記者 王志凌 文/圖) 畫筆、剪刀、刻刀、膠水和一堆各色的薄木片,就能在畫板上創作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品,既有國畫的影子,又有雕刻的立體,還有刺繡的細膩,令人浮想聯翩、嘆為觀止。這就是原創于古田縣平湖鎮喬洋村的木貼畫,所展現出的獨特藝術魅力。
古田,山清水秀、氣候溫和,是全省重點林區縣之一,現有林地面積268萬畝,居寧德全市之首。域內山林郁郁蔥蔥,所伐樹木紋路清晰多變、色彩斑斕多姿,這讓畢業于美術專業院校的喬洋村女青年林美清創作靈感迸發。受麥稈畫的啟發,以這些雜木為原料,她于1995年始創木貼畫。隨后,好友間傳授研習,目前能夠獨立創作精美木貼畫的不超過5人。
木貼畫是一門純手工剪刻的工藝畫,將精選高溫處理過的木頭,經過一系列復雜的手工雕琢,依其特質,利用原木本色及天然紋理,剪刻成薄似蟬翼、細如發絲、風格各異的藝術畫卷。木貼畫的創作,備料是首道工序。初創之時,畫師們以雜木為原料,讓專業木匠加工成刨花,然后用電熨斗高溫燙平,再利用其原色原有紋路來設計畫面。而今則改雜木為黑檀木、花梨木、紫檀、金絲柚、麥格麗、白核桃等各種名貴木材,顏色花紋質地更加豐富多彩。備好木料后,接著便是打底稿,即構思創作內容,用畫筆在畫紙上勾畫出來。之后,便是對所畫內容進行精細分解,如畫人則細分為頭發、五官、四肢、服飾、神情等各個部分。然后,再挑選出已加工好、紋路及顏色適宜的木料薄片,經裁剪雕刻后對各細分的部位逐一進行粘貼組合。這是木貼畫創作中最重頭也是最難最精細的部分,其選擇的木料薄片的紋路、顏色必需與創作內容相符合。如體現鳥的羽毛、動物的鬃毛,木料的紋路走向必需與其一致,否則將出現變形,整幅作品便功虧一簣。做完這一步后,差不多也就完成了作品的“主體工程”,之后將作品粘貼到畫板上,再配上畫框,整幅木貼畫就大功告成了。據介紹,創作花薈、花瓶之類的簡單木貼畫,一般一天可做兩三幅,而創作有羽毛、絨毛類的動物木貼畫,難度則較高,需二十天左右方可完成,所用的大小薄木片動輒數以萬計。
平湖木貼畫創作題材廣泛,既有傳統人物,也有花、鳥、魚、動物、山水等,特別是對動物絨毛的刻畫細致入微,遠觀其效果如同手工刺繡,但其毛絨絨效果又是刺繡所不及。對人物臉部的刻畫同樣如此,連每道皺紋、每根眼睫毛都是剪貼而成,令人嘆服不矣。
平湖木貼畫外觀像浮雕,立體感強,層次分明,原木原色給人以視覺上的質樸之美,它是國畫與工藝融為一體的民間手工藝術,每一幅畫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具有極高的鑒賞和收藏價值。目前,可熟練創作的畫師有林美清、張雅平、林華芳等三人,多是興趣所致、零星創作。近幾年,張雅平老師還教授了一批聾啞學生以及在校學生,她希望通過進一步推廣,讓這門技藝走進職業學校的學生課程,不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