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線、量尺寸、裁剪、縫紉……在閩東畬族傳統服飾技藝第六代傳承人林章明的眼里,畬服的每一個制作步驟都包含著靈魂交流,每一件服飾都是鮮活的代名詞,具有深刻含義。
積學儲“寶” 秀工為采
近日,筆者來到林章明的工作室時,他正在趕制一批舞臺裝,這些舞臺裝根據場地的特點和舞蹈的需要增添了相應的元素設計,且需要經過反復修改以達到最佳效果。
林章明告訴筆者,在眾多畬服中,最有特色的要屬鳳凰裝。過去人們崇拜祖先,在衣裳圍裙上繡出各種彩色花邊,象征鳳凰的頸部、腰上美麗的羽毛,還有金黃色的編織腰帶,如同鳳凰浴火的尾巴。畬族傳統圖案來自于日常生活,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或是傳統的云勾、浮龍紋、葉紋等,靠的是畬族人民靈巧的心思和雙手,更重視實用性。
提及制作畬族傳統服飾的技藝,林章明表示,做好一件傳統畬服,包含許多細節工作,如量體、備料、選款、裁剪等,每個環節都是重點,都要反復確認,不僅需要經驗,還要足夠熟練。一套畬服做下來,往往需要半個月甚至更久。
據林章明回憶,1994年,十八歲的他便到霞浦拜師學藝,師從畬服制作技藝傳承人鐘李發。從最開始的縫褲腳學徒,到現在的畬服制作技藝傳承人,林章明在學習畬服制作的這條路上,一走就是二十六年。
“剛開始就只能縫制一些邊邊角角的布料、褲腳,學了兩三年才能獨立制作一件畬族傳統服飾。”講起學徒時的經歷,林章明表示,刺繡是學做畬服最難的一個部分,第一次練習刺繡,稍不留神就會繡錯花樣,一針一線都是對刺繡者的挑戰,唯有耐心和孜孜不倦地練習,才能提升刺繡手藝。也正是因為明白這一點,林章明每天加緊練習,他的刺繡功夫也突飛猛進。雖為男子,他刺繡的活計卻一點不輸心靈手巧的女子。這也為林章明自主開店奠定了基礎。1998年,出師后的林章明回到寧德,便在蕉城開設服裝裁縫店。
如今,這個容量不大的空間里掛滿了各式各樣的畬族傳統服飾,金絲銀線彩色花邊精美非常,還有一臺完好的織布機從創業初始就陪伴至今。服裝裁縫店開設初期,店內僅三個人,生意也受到限制,但是林章明沒有放棄,他相信畬族傳統服飾會因其特色而重新被重視。正是因為這份熱愛,他在畬服制作的路上越走越堅定。
精理為“文” 研閱之致
今年十一月林章明參加第十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海峽工藝優秀作品《畬華》。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畬族傳統服飾受到現代化影響,許多畬族群眾的審美觀念和價值觀念都發生了轉變。“我在當學徒的時候就經常遇見門庭冷落的情況,客人少,制作周期又長,大家更愛穿各式各樣的現代流行服裝,”談起畬服的沒落,林章明搖搖頭。
生活方式的轉變,加之畬族傳統服飾多是黑、藍兩色,不受年輕人的青睞,畬族傳統服飾文化受到了不小的沖擊,而制作技藝更是無人問津,想要出師需要3至4年,還會遭遇市場不景氣的狀況,很多匠人面臨后繼無人、技藝流失的境遇。
“著右衽花邊衣,尚青、藍色”,歷史上稱畬族為 ‘菁客’。”
如今時代發展帶來了染色工藝的進步,色彩斑斕、顏色豐富的畬族服飾早已成為更受年輕人歡迎的對象,但僅僅是色彩的多變還不夠。
“不改變不行,人工成本太高了,一件純手工制作的畬族傳統服飾花費周期長,并且價格昂貴、繡花不易護理,而機器繡花周期非常短,價格實惠,加上一些鑲金絲銀線的復雜花紋只有機器能做出來。”林章明翻出一卷機器繡好的外接花邊,上面的圖樣清晰精致,只需要在服飾基本打樣出來后縫上即可。
“為了迎合時代的發展,我們做了很多嘗試,比如這個鳳凰裝,是結合了旗袍收腰、開叉的元素設計的。”提起設計的靈感,林章明表示,很多東西都是從過去沉淀下來,再慢慢積累成自己的風格。
在眾多畬服款式中,林章明認為飛鸞式的畬族傳統服飾改良得最為成功,它保留了最原始的款式,衣領的自然花紋不斷往外增擴一道又一道花邊,如今呈現大面積的紋樣,顏色鮮艷美觀,對比起清朝時期的樣式,觀賞性大大提高。
從業二十多年,林章明的眼睛依然和當年一樣明亮有神,但是提到刺繡這門傳統的復雜手工藝,他略顯遺憾,“現在機器繡花很多時候代替了人工刺繡,久不練習手法有些生疏了。”手工繡出的花紋一針一線皆是心血,比起機器繡花多了份莊重的立體感。
“也多虧了近些年民間的宣傳和努力,讓更多人看到了畬族傳統服飾的出彩之處,如今舞臺裝和日常裝的需求都在增加。” 據了解,每逢三月三,林章明的團隊總會接到很多任務,大家緊鑼密鼓地趕制一批又一批畬族傳統服飾。
巧運匠“功” 余心有寄
2012年,林章明設計的作品《飛龍在天》《火藍畬鳴》《鳳凰之歌》均入圍首屆中國畬族服飾設計大賽決賽,獲得單套常規實用型服裝優秀獎,使他成為福建省唯一入圍總決賽的設計師。今年11月,他的《畬華》更獲得第十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海峽工藝優秀作品評比金獎。
“我現在的徒弟都是有裁縫基礎的,沒有耐心和興趣做不來這一行。”畬族傳統服飾的傳承一直是林章明記掛在心的事情,在不斷前行的時代面前,畬族傳統服飾做出了改變,而人們的內心也和當初不同了。
林章明說,現代生活節奏太快,人們不再追求服飾的特殊含義和制作技巧,背后的文化也逐漸隨之流失,成衣可以批量生產,但很少有人思考這些花紋圖樣和款式代表了什么,過去有什么傳說。“快餐”式生活帶來了方便,也忘卻了一些富有民族風格的特色。
關于讓畬族傳統服飾發揚光大的想法,林章明認為,必須先擴大市場,打出屬于自己的名號,才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讓這個傳統服飾得以保留,也要將傳統服飾和現代元素相結合,做到優化改良,貼合現代人的審美。
“我們有自己的服裝注冊商標,也在努力推廣畬族的文化,想讓大家看到,畬族傳統服飾可以很精美、很耐穿,是一代又一代傳下來的。”林章明說,服飾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在漫長的歲月變遷中,勤勞智慧的畬族人民用雙手創造出來,將它留給子子孫孫。
如今,林章明和他的團隊要面臨的任務依然富有挑戰,據聞已有許多畬服制作公司已倒閉,而他們因為存在時間更久而得以保留,小小的門店,見證了力量的發展。
“接下來,我計劃在市區開辦畬族傳統服飾傳習所,整合四縣區主要畬族鄉及畬族文化產業(公司)力量,將畬族子弟中有興趣志向者集中起來,傳習畬族傳統服裝技藝。”談到自己對畬族傳統服飾文化的規劃,林章明顯得躊躇滿志。 (圖片由小林提供)
林章明制作的鳳凰裝
林章明正在趕制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