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大力推進慈善社工站建設走深走穩走實
全市59個鎮(街道、園區)已實現全覆蓋
金山網訊 “她以前很內向,現在見到我們會主動跟我們抱抱,在家里也會積極做家務。”看到小學一年級在讀的小雨(化名),經過10個月共四個階段的干預幫扶后變得越來越積極開朗,鎮江新區大港街道慈善社工站社工欣慰地說。
從2021年全省開展基層慈善社工站建設工作以來,鎮江聚焦落實建設保障、提升運營質效、完善服務管理等,大力推進鎮(街道)社工站建設走深走穩走實。目前,全市59個鎮(街道、園區)已全面建成社工站,架起基層主動服務居民的“連心橋”,在兜好民生底線上持續發力,成為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的新動能。
三重保障,一體化推動建設覆蓋
政策、資金、人員,是慈善社工站建設的三個核心要素。
在2021年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街道(鎮)社工站建設的實施意見》基礎上,今年圍繞政策創制,鎮江積極推動將“社工站建設、社工人才培育”納入鄉村振興、市域社會治理、農村社區治理與服務等綜合性文件。市民政局聯合市慈善總會出臺配套文件,不斷優化制度保障。
資金整合方面,采取財政獎補、民政條線資金整合、慈善資金支持以及鎮(街道)自籌等方式,保障社工站實質運營。明確單個站點年項目經費,由縣級民政部門、慈善總會各承擔一半統籌安排,拓寬社工站運轉的資金渠道。市級分別對標準型、創新型、示范型社工站給予3-8萬元獎補。截至目前,全市投入資金803.98萬元。
同時,圍繞“擴量、提質、增效”發展脈絡,多措并舉加強本土社工人才培養,全市持證社工總數達3245人,每萬人擁有持證社工數10.1人。啟動實施“1235”實務型人才培養工程,不斷提升社工人才實務水平。目前已培育全國百名社工人物1名、高級社工師1名、省社會工作領軍人才3名、市社工督導人才23名和社工骨干90名。
三個層面,實質性提升服務質效
社工站能否扎根基層、開花結果,關鍵看服務質效。鎮江從做實“兜底服務”、做強“品牌建設”、做優“五社聯動”三個層面,找準定位,分步推進,實質性提升服務質效。
7歲的小雨,由于家庭原因一直與曾祖父曾祖母生活,屬于父母監護缺失兒童,個人的學習生活習慣也相對較差。了解到她的情況后,鎮江新區大港街道慈善社工站專職社會工作服務人員主動介入,為她制定了詳細的幫扶個案。經過系統性分析評估,他們決定采用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幫助小雨。在歷經10個月共四個階段的干預幫扶后,小雨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都有了明顯改善。
兜底服務是社工站承接的重要服務職能。圍繞做實“兜底服務”,市民政部門積極引導各站點聚焦民政重點人群,深入村(居)委會摸排需求,主動介入,把兜底服務做精、做細、做實。
在做強“品牌建設”方面,圍繞推動“慈善+社工+志愿服務”“網格+社工+義工”機制探索創新,因地制宜打造“一站一品”。目前,已形成丹陽市導墅鎮慈善社工站“美麗人生 綻放自我”困難群體關愛幫扶、鎮江新區丁崗鎮慈善社工站彩虹橋愛心超市等一批社工站品牌服務項目。京口區四牌樓街道慈善社工站打造的“同善匯”慈善超市,搭建公益慈善資源整合與服務中心,多次獲得省級相關部門肯定。
同時,發揮好社工站樞紐平臺作用,拓展“社工+”服務效應,做優“五社聯動”。丹陽市云陽街道慈善社工站舉辦社區公益慈善項目創投活動,為社區社會組織“增能造血”;京口區諫壁街道慈善社工站策劃“諫言堂”議事會發展小組,推動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社工站逐漸成為服務基本民生、參與社會治理、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三項機制,高質量推進建設運營
建立協調推進機制、完善監督考評機制、健全培訓督導機制……鎮江還通過不斷建立健全工作機制,保證社工站常態長效運營。
市政府召開全市鎮(街道)社工站與慈善服務中心一體化建設推進會,舉辦社工站建設運營培訓班,高位統籌推進社工站建設運營。民政部門指導建成社工站建立月簡報和季度例會制度,及時掌握各地動態,分析研究解決社工站建設過程中的難點堵點。丹陽市、揚中市成立社工總站,指導社工站建設及專業服務開展。
民政部門聯合市紀委監委派駐紀檢監察組赴8個市(區)進行專項督導,深入各鎮(街道)實地調研,推動社工站高標準建設。堅持以評促建,從規范建設、運行管理、服務實施、服務成效四個維度設置16項指標、28條考評標準。
市級層面持續實施社工站賦能項目,舉辦全市社會服務機構能力提升培訓班,邀請南京、長沙等地知名社工督導現場“把脈問診”。各地結合實際采用專家巡回指導、專業社工機構駐站督導、團隊內部督導等多種形式,開展站點社工實務培訓和督導。(通訊員 陳燕 記者 朱秋霞)
責任編輯:龔逍遙